每天静读一本书:《内心的重建》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内心的重建》。
《内心的重建》
作者:维尼老师
第五季《奇葩说》中,最后一期的辩题是:我们最终会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是一件坏事吗?
罗振宇说:“成长是一个种子包含所有信息逐步展开的过程,当一个花朵说,我喜欢盛开,讨厌凋零,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小时候我们喜欢喝糖水,长大后我们喜欢喝酒精,谁好谁坏?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不是向好,也不是向坏,而是变得复杂。
成长是你遇到一件事,整个心理人格都会破碎,然后你把原来讨厌的东西拿起来看,这时候,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扔掉,重建,第二个选择是放进来,重建。
这世界上,我们都会遭遇“破碎”、“崩溃”的情形,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20余年,进行一线心理咨询1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后,维尼老师写了一本《内心的重建》,在书中他给出了答案:每个人都需要内心的重建。
不破不立,破碎之后,才能重建,只有通过不断反省,学会觉察自己的思维,打破行为模式的局限,我们才有机会吸收和接纳新的东西,重建自己的内心,自我觉醒,构建新的人生格局。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维尼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这本书!
1.
学会三种思维,改变认知体系
一个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却常常做不了心理的主人,知道自己不应该沮丧低落,不应该发火,不应该焦虑,却不由自主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想变得自信、果敢、有底气,却不知道如何改变,找不到开启成长之门的钥匙。
其实,心理学早就提供了这把钥匙–认知疗法。
在认知疗法中,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ABC理论认为:直接决定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而是对事情的认知。事情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但改变了认知,也就改变了情绪和行为。
认知变,世界变。
踢猫效应的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顾客指着前面的杯子,对服务员大声喊:“你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给糟蹋了!”
服务员一边道歉一边说:“真对不起!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的红茶准备好了,旁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
服务员把这些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说:“我能不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最好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匆匆喝完茶就走了。
坐在旁边的顾客看到这一场景,笑着问服务员:“明明是他的错,你为什么不直说呢?”
服务员笑着说:“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去对待,这样才不至于将不好的情绪激化,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生活中,我们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每当我们把不良的情绪转移给别人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危害的是自己。反之,如果我们能识别不适合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形成习惯性思维,问题就会逐渐解决。
这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就是认知疗法。
如果改变认知,用合理、积极的方式看待不好的事情,那么,自然容易淡定从容,多做这样的练习,逐渐就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建立起认知防火墙,当面对不好的事情时,就会自动用合理的思维应对,心态自然会轻松些。
那么,如何改变认知呢?
维尼老师在书中说:“人都有一个普遍的心理规律,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如果觉得这个事情难以接受,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感到痛苦和懊恼;但是如果能改变自己的认知,发现坏事也有好的方面;或者事情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糟糕,可能很正常,没什么;或者虽然有些糟糕,但应该接受现实,努力之后可以顺其自然,那么,自然就能坦然面对。”
这就说到了改变认知的三种思维:坏事变好事;很正常,没什么;顺其自然。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一次细菌培养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遗忘了实验样本,当他想起来时,实验样本已长了霉菌,弗莱明在遇到这件“坏事”的时候,没有去埋怨和懊悔,而是先想想这件事情有没有好的方面,或者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好的事情。
弗莱明改变了自己认知,通过观察发现这种霉菌有消灭病菌的能力,后来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明了青霉素。
《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转念之间,豁然开朗。”
我们遇到挫折,不顺利,看起来是坏事,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我们改变认知,转变观念,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
古罗马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比克泰德曾举过一个例子:当你去澡堂的时候,你首先要想到,有些人会推搡,有些人会骂人,有些人会偷东西,所以在去澡堂前,你要对自己说,我要去澡堂了,我已经了解这些事情的发生是自然的。
这样,当你真正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就会从容面对,很正常,这没什么。
生活中也是一样,比如高考失利,没考上好的大学,这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可真的那么糟糕吗?其实未必,上了好的大学就一定能成功吗?大学能决定人的一生吗?
未来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学历的差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机遇总是存在的,所以,改变认知,换个角度看,一切都是正常的,没什么。
曾国藩在年轻时信奉“人定胜天”,他靠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事情,但是,在由“大荣”转瞬变成“大辱”之后,他陷入了抑郁之中,经常失眠。
这时他才体悟到人力的无可奈何,命运的难以琢磨,开始“畏天命”。
体悟之后,曾国藩改掉过去的急切急躁,在处理大事时变得从容不迫,这样做之后,他反而立下了不世之功。
“尽人事,听天命”,“努力之后顺其自然”这是中庸之道,一个人所要做的,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而不必把失败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肩上。
学会这三种思维,改变我们的认知体系,认知变,情绪变,世界则变。
2.
少有人掌握的情绪奥秘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三个人被强盗掳到一个小岛上,但是强盗突发善心,让这三个人去岛上采十个果子回来,第一个人采了十个苹果回来,强盗对他说:“如果你一口气将十个苹果吃完就放了你。”
这个人吃到第三个时,喘了一口气,于是强盗杀了他。第二人采了十个草莓,但吃到第九个时突然笑了一下,于是强盗也杀了他。
这两个人在天堂见了面,第一个人问第二个人说:“你吃的草莓怎么也上来了?”
第二个人回答说:“我看见第三个人抱着西瓜回来,就忍不住笑了。”
在生命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意志依然控制不了我们的情绪。
情绪为什么有时不受意志的控制?
维尼老师说:“这与自主神经有关,而自主神经是不听意志指挥的,所以虽然明知道不该生气、不要紧张焦虑、不要笑,但是却做不到,情绪不是想改变就能改变的。”
杨幂在一次访谈中,她说:“我是一个对自己挺狠的人,而‘被狠掉’的第一条就是情绪,我早把情绪戒掉了,如果一件事情让我非常生气,我就会给自己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把这件事压下去。”
稻盛和夫说过:“成功不要无畏的情绪。”
戒掉情绪,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戒掉情绪呢?
维尼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当不良的情绪来袭时,要及时转移注意力;及时宣泄和倾诉,寻求心理支持,释放情绪和冲动;若想更好自控,就不要让情绪积累。
亚里士多德说:“性格的根基是自律,道德的基础是自控。”
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改变认知,和情绪相处,你就会收获一个强大的自己。
3.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前段时间,央视采访华为CEO任正非,他在采访中说:“我这一生就是短的,我只做长我这块板,如果我再拼别人一块长板,拼起来就是高桶了。”
他还说:“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一看这个人总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没有希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很优秀,都希望改正所有的缺点,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但,只要是人,就会不完美。
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不完美”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学会无条件自我接纳。
“无条件自我接纳”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所倡导的,他建议人们要学会“无条件自我接纳”:个体完全并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无论他的行为表现是否是明确的,正确的,或者是恰当的,以及无论他人是否赞成、尊重或者爱他。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从不凋零迟暮的,除了塑料花,恐怕只有索菲亚·罗兰了。”
索菲亚是意大利国宝级演员,是奥斯卡和戛纳双料影后,被誉为“意大利永远的女神。”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却在刚入行时,被指责不够漂亮,说她鼻子太长,臀部太大。导演也建议她整容,可罗兰却说:“虽然,我长得不完美,但是这些不完美加起来才是我,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蔡康永说:“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你感觉到风时,风才存在;你把宇宙放在心里,宇宙就存在。”
所以说,当你无条件接受自己,把自己放在心里时,你就成就了自己的一生。就如索菲亚,永远无条件地自我接纳,最终,人们放下偏见,彻底接受这个靠演技征服世界的女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自我接纳呢?
《内心的重建》这本书告诉我们:首先要理解和宽容自己,“很正常,没什么”;其次要放过自己,不必太苛责;最后,要接纳自己,放下道德的洁癖。
我们有时太苛责自己,当我们听到育儿专家说:“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就是父母的问题。”于是,我们深挖自己的原生家庭,苛责自己;当励志成功专家告诉我们:“所有的失败仅仅是因为你的努力不够。”于是,就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优秀,遇到失败,把责任全部归于自己;当情感专家告诉我们:“分手后做到这四件事,才能巧妙挽回。”于是,为了变得更优秀,努力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作家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写道: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中的参与,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恐不安。
所以,我们需要反省自己,但不要过多自责;需要理解他人,也要理解自己;需要对自己有要求,也要宽容自己,成长需要时间,只要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比今天做得好,就可以了。
人生总有缺憾,不完美,才是最美的人生。
4.
以幸福为出发点,一切都豁然开朗
维尼老师在二十多岁时很迷惑:成功、财富、声誉、爱情、事业、家庭、健康……都是他想要的,但是哪些更重要呢?如果它们之间冲突了,该如何权衡?应该牺牲哪些,保全哪些?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关键,这就是幸福。
人生不过是为了获得幸福,如果以幸福为出发点去权衡,那么就会豁然开朗。
有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非常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个珍珠卖掉,为了卖个好价钱,他打算把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认为,有了高贵的包装,珍珠“身份”自然而然就高贵了。
于是,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头,又请来手艺高超的木匠,为珍珠做了一个漂亮精致的盒子,还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接着,他又请人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很多美丽的花纹,镶上了漂亮的金属花边。
这一看,着实是一件精致又美观的工艺品。于是,楚国人心满意足地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卖。
果不其然,到市场不久,就有很多人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珍珠盒子。这时,一个郑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端详了半天,爱不释手,最后出高价将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没走几步却又回来了,他打开盒子将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在盒子里,我特意回来还珍珠的。”
楚人拿着珍珠哭笑不得,他做精致的盒子就是为了别人能欣赏他的珍珠。
这就是“买椟还珠”的故事。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事业、财富、名声……这些东西都是装载幸福的盒子,幸福才是真正的珠宝,当我们为了这些牺牲幸福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那个买椟还珠的楚国人呢?
1993年,马云带着17人凑够50万元人民币创立阿里巴巴,多年之后,回顾当年的创业决定,马云这样说:“我有生以来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阿里巴巴,我没料到这会改变我的一生,我本来只想成立一家小的公司,然而却变成了这么大的企业。而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候,是一个月拿91块钱,我当老师的时候。”
因此,“悔创阿里杰克马”成了网友调侃马云的段子,但大多数人忽略了下半句话–我最快乐的时候,是一个月拿91块钱,当老师的时候。
很多人的信条是事业第一,但是,成就事业的目的也是为了幸福,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为了事业牺牲了健康,过多影响家庭,生活缺乏品质,让我们感觉不幸福,那么,就有必要思考如何去做才值得。
因此,马云在今年将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一职,他说:“我永远不可能像盖茨一样富有,但有一件事我能做得更好,就是早一点退休,比起阿里巴巴的CEO,我可能更擅长回去做一个老师。”
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的就是内心与人生的和谐与平衡,以幸福为出发点来平衡人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就容易获得内心的和谐。
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安然看待自己的好与不好,着眼未来,在不断的破碎和重建中成长起来,转变自己的认知,与自己和平相处,欣赏别人,安然做自己,这样,才能获得幸福自在。
我们不必脱胎换骨,只要转换认知,从容淡定面对自己,掌控情绪,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以幸福为出发点,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正如莱昂纳德·科恩说的那样:万物皆有裂痕,而那恰好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重建认知,改变情绪,我们的世界就会被照亮!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