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琳? | 夏游大散关(主播:周小丫)

夏游大散关
文/容琳
主播/周小丫
夏游大散关
文/容琳
青山,碧水,绿树,红花,把雄伟壮观的秦岭装扮得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一个赤日炎炎的“桑拿天”,几位朋友相约驱车来到绿树掩映、山花烂漫、凉爽如秋的秦岭山下。车刚停稳,大家不约而同地下到河滩,坐在又光又凉的大石头上,把脚深深地埋进清凉舒适的河水中,在清澈见底的清姜河中嬉戏;举目观赏着那漫山遍野、碧波荡漾的自然风光,尽情享受着夏日难得的习习凉风,享受着清姜河的无穷乐趣后,我们还饶有兴趣地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关—大散关。
我们缓步来到大散关的山门前。大散关的山门,具有古代营寨式风格。山门匾额是民国25年(1936年)赵祖康题写的“古大散关”四个楷书大字。山门楹联刻制了宋代陆游脍炙人口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名句。
据导游介绍,大散关又名散关,是历史上久负盛名之雄关,为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峪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散关因散谷水(今清姜河)和大散岭而得名,其关址在今渭滨区神农镇境内西南大散岭上。这一带在西周时期为散国所在地。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褒城褒斜道石门有东汉建和二年(148)摩崖刻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出散入秦建定帝位”。其址历代有所变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路北悬崖上,镌刻有修建川陕公路的主事赵祖康题写的“古大散关”四个大字。1982年8月渭滨区文化旅游局、凤州公务段又在散关岭上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通。
大散关是关中与西南唯一的要塞,自古以来是巴蜀和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素有“秦蜀襟喉、川陕锁钥”之称。《史记》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图关中。”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达70余次。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自古以来,大散关又是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和人民群众观光游览之地,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东汉曹操在《晨上大散关》诗中发出了“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的感叹。唐代王维《大散关诗》云:“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唐代罗邺《大散岭诗》道:“过往常逢日色稀,雪花如掌扑行衣。”宋代陆游在《追忆征西幕中旧事》中写道:“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清代邑令乔光烈《大散关》诗云:“秦地川原苍莽间,蜀人从此送残山。平时战伐今何在,落日秋风大散关。”
大散关古遗址于1992年4月20日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起秦岭梁,北至二里关。在大散岭上的古散关遗址上,当地村民进行了重修,1998年8月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
进入山门,首先看到的是大散关博物馆。博物馆中央是一尊老子的雕像。据说:老子当年过散关,在此写下5000字的《道德经》,因而这里就有了《道德经》发源地的说法。博物馆内陈列着大散关馆藏七珍,它们分别是清姜河野鱼化石、散氏盘、白蛇指路神石、老子赶山鞭、清明上河图、青釉剔花倒装壶、犒赏三军大肉石,每件器物都在展示着一段历史,述说一个传奇故事。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老子挥鞭打通陈仓故道的传说,以及白娘子为救丈夫许仙,到峨眉山长寿岭去盗灵芝草,与白鹤童子交战被击落在大散关,变成白蛇指路神石的神话故事。
山门南面是新建的陆游祠。祠正中为陆游巨像,身高3米。陆游手持诗稿,昂首远眺,气宇轩昂。像后高悬仿舒同题写的“千古风流”四个大字。后墙上书写了陆游在大散关所作的诗篇。
院内东侧镌刻着“饮马泉”三个大字。据导游介绍,相传是三国关云长的战马过散关时,马蹄刨挖而成,至今不干不涸。
我们沿着68级台阶的上关山路,缓步而上。只见台阶两旁,藤蔓交织,缠缠绵绵,难舍难分。拾级而上,沿着条石铺设的山道,缓步攀登,穿行于墨绿色的橡树林之中,只见棵棵橡树亭亭玉立,遮天蔽日,我们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却有凉风扑面,分外凉爽,倍感舒心,倍感惬意!抬头望去,在关岭的悬崖边上至今仍遗存着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战壕。
关岭南端有一座青砖砌筑的烽火台。这是当年报告敌情的设施。经实地考察,从益门镇到秦岭梁本有几座烽火台,历经战乱和风雨沧桑,均已荡然无存,唯有大散岭上仍存有古代烽火台的残砖断瓦遗迹。目睹烽火台,让人不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场令人发指的闹剧。登上烽火台体验古人放哨、巡查的感受。居高临下,放眼四望,周围和山下的情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烽火台不多远处有座财神殿,里面供奉着蜀汉五虎大将关羽的神像,我们走上前去虔诚地向这位忠肝义胆的的大英雄叩头朝拜,脑海里便闪出他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动人场景。

顺阶梯而下,前方的城墙上“散关古战场”几个字清晰可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历史典故想必就出于此地吧!来到散关古战场细细端详陈列在这里的两门古代火炮和一些古代兵器,让人的脑海里猛然浮现出当年金戈挥舞,人嘶马叫,浴血奋战的激烈场面。
迎面是横跨两峰之间的一座关隘门楼,门旁右侧一通石碑上镌刻着“一夫把关,万夫莫开”八个大字。进入关隘大门,有座5间二层敌楼,横锁关口。敌楼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大散关”三个行草大字。敌楼南墙是工笔重彩画《抗金图》,北墙是巨幅山水画《大散关图》,游人纷纷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敌楼西侧,抗金名将吴玠、吴璘身着戎装,栩栩如生的塑像迎面而立。吴氏兄弟威武庄严地镇守着大散关,在这里抗击金兵前后长达30年之久,给后人留下了“三秦雄关名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的美唱。瞬间,“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情景倏然浮现在我的脑海。公元1131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军元帅兀术亲帅十万大军,架设浮桥,跨过渭水,攻打大散关,南宋大将吴玠、吴璘以2000精兵大败十万金军,兀术“仅以身免” “剃其须髯而去”的狼狈相,令人拍手称快。
敌楼北面有口“龙泉”, 工作人员递给我们一个水瓢,我们轮换着喝了几口,顿感清爽甘甜,清凉无比。导游告诉我们,“龙泉”是当地群众祈雨的神来之泉,据说十分灵验,凡是祈雨不久,便会大雨倾盆,庄稼枝繁叶茂,五谷丰登,国民安宁。
大散关之上,有一块大石,上有一条白蛇,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过去人们前来游玩,来到这里,看到这块奇石,便知已到达散关了。因而有“白蛇指路”之说。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大散关北岭。在北岭斯飞峰上修建了一座斯飞阁,在 “东坡吟诗处”雕塑了苏东坡塑像。登临斯飞阁,让人仿佛感到“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的奇境神韵依然浮现在脑海。
站在大散岭之上,举目远眺,黛青色的秦岭犹如一道屏障,横亘东西,绵延千里;清澈见底的清姜河宛若一条银色的飘带,由秦岭山脚下直奔渭河;一列列崭新的电力机车好似一条条长龙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宝成线上,时而穿越隧道,时而在绿海碧涛中呼啸而过;一辆辆南来北往的汽车,穿梭般地飞驰在川陕公路上;川陕路两旁,停放着各种各样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避暑消夏的城乡群众络绎不绝,喜笑颜开;北望宝鸡,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一派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景象……面对此情此景,抚今追昔,往日战争的硝烟已渐行渐远,社会繁荣,交通便利,昔日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嗟叹已成远去的历史。
(原创首发)
初审:李会芳
复审:屈锟

作者简介:容琳,宝鸡市渭滨区退休干部。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国家、省、市老年学学会会员,渭滨区老年学学会顾问。渭滨区政协特约文史资料撰稿员。宝鸡地域文化研究专家。《宝鸡美食》杂志特约记者。炎黄文学社理事、运行总监、签约作家。
主播简介:周小丫 , 热爱生活,喜欢朗诵,愿用声音传递人间真情,诵出生活中的美好。炎黄文学社朗诵团副团长、签约主播。
郑重申明: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并对此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如果还想看到这样的好文章,请扫描二维码,关注”炎黄文学”。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