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包邮?那算了


前几日,微博上的两则热搜吸引了清南师兄的注意:#如何看待年轻人矛盾消费观##花大钱省小钱的消费观#“捡芝麻丢西瓜”的事件普遍存在?
作为一位有消费能力的电子科技产品发烧友(过年外出时怎样制造有人在家的假象?),在消费问题上,清南师兄一直保持关注和好奇,于是点进去一探究竟。
在这个话题里,21世纪的互联网冲浪选手们纷纷开始列举自己的生活“小妙招”。
贵可以,但要我出邮费?No way!
在追求“瞬间舒适”的道路上,他们从不认输!
其中也不乏用“惊艳”的操作来表明“我们就是在省钱!”
这位学长的操作,真是可以去参加迷惑行为大赏了。前面以为是囊中羞涩,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薄积厚发”。
有时候为了省钱做出的事情,结局却出人意料……
一系列的“省钱”迷惑行为,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千可以花,十块必须省”
这似乎已经成为部分年轻人的消费信条,意思是:一千元购置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必需品,是刚需;十块钱购置的东西没那么必要,就无需消费。他们一定要将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比如,
买一个漂亮的猫爪杯,贵是贵,但能督促多喝水;
买一件idol同款的奢侈品,贵是贵,但四舍五入就是和idol穿同一件衣服,踩同一双鞋;
买几千块的游戏健身环,贵是贵,但可以(并不会)天天在家锻炼,说不定健身环还能变成理财产品;
等等……
已经“月光”的年轻人,谈何有积蓄?
只能每月主观能动地将恩格尔系数降到最低……
于是“精致穷”这一词语就出现了。

“精致穷”近几年,“精致穷”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标签。他们会购置喜欢的衣物、化妆品、手办、演唱会门票等等,就算收入不高,也不放弃追求向往生活的权利。
简而言之:并未步入小康的年轻人,却有着中产的生活用品和消费习惯。
社交平台上光鲜亮丽,现实生活中却是“拼某某砍一刀”、“有某某视频会员吗?要拼单吗?”、“来叠猫猫盖楼”、“快来种树换水果”等等,省钱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乐趣。
精致穷青年已经将薅羊毛精神镌刻在骨子里。
他们有的齐聚在豆瓣小组,分享节俭、抠门、省钱、薅羊毛的经验;
有的货比三家,最终选择吃着泡面,守着直播平台,抢着下单心仪的产品;
有的抚摸着自己购置的心爱物品,看着分期账单与待还账单,计算着如何将未来一个月的生活成本压至最低。

当一种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普遍现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值得我们去追溯。
在这群年轻人中,刚步入职场的青年与仍在上学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一边“一掷千金”,一边又“斤斤计较”。
清南师兄认为,他们花钱的动机,一部分是“热爱”,但更多的是虚荣心的满足。
1
为爱买单是部分年轻人的想法
文化逐渐变得多元,各种消费对象纷沓而至:二次元,国风,电竞,盲盒等等。圈层文化使那些有着各自兴趣爱好的年轻人产生了归属感,为爱买单是他们认为表达喜爱与支持最正确的方法。
同时一些国货的崛起,也挑拨着科技爱好者的心弦。
2
个人精神的虚无使一部分年轻人陷入消费沼泽
一档综艺中,一位偶像分享了身边的真实案例:
年轻人在消费过程中,容易被周遭的环境影响,进而忽略一个物品的使用价值。
当一件物品代表着潮流、代表着面子、代表着虚荣心的满足时,就会掉入一种消费怪圈——宁可花大价钱也要获得这种满足感。
但是不管是为爱买单还是追逐虚荣,都极易造成超前消费的情况。
主播的种草,明星的穿搭,各种信息的爆炸涌进视野。
越来越便利的消费环境,使你可以选择分期付款,又或者下月再还。
只要你想,没钱了甚至还可以网上借贷。
看似方便,但处处都在觊觎你的钱财,试图透支你的未来。
清南师兄认为,年轻人要学会权衡,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辨明欲望与需求之间的差异,合理规划自己的资金,学会理财。
有这么一句话:学生的钱最好赚。
所以那些仍在校园,以及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成了商家以及借贷平台眼中待宰的“羔羊”。人民日报早在2018年就针对校园贷进行提醒,并提倡大学生要“培养理性消费观:不盲目攀比,做到量入为出”。
这也是清南师兄想要表达的,内心的富足,是不论多少次的消费都达不到的。
为爱发电、为爱花钱可以理解,但也要在合理规划资金的基础上进行,切勿入不敷出,掉进消费陷阱。
依稀记得当初学会网购,除了尝鲜,就是为了省钱。
然而今天,还有多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下一期想看什么话题,
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或者加师兄微信告诉师兄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连丧假都不批?这是正常人能干的事?它怎么一上热搜就绿?男生就不能“娘”了吗?现在的年轻人也太没欲望了吧……
本文系清南师兄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回复日期:如20210131,可查阅最近200天文章
手指点一点,不要和师兄走散哦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