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晨|古风古韵话关中


点击关注 | 文学依然神圣
作家专栏栏
作者题记:12月8日周日,由西安报业集团《西安日报》和陕西永丰酒店餐饮管理公司主办的“首届永丰杯关中风情全国散文大赛”颁奖典礼,在西安举行。吴克敬、阎安和西安日报社等领导分别给获奖者颁奖。不好意思,本人的拙作《古风古韵话关中》有幸获优秀奖。现将原稿,由“浅海文苑”平台编辑刊发,请文朋师友批评。
古风古韵话关中
文|丁晨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由于关中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域,自古就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
司马迁《史记》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指的是宝鸡和潼关之间。
西汉张良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东汉班固《西都賦》说关中:“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去焉”。
古人的寥寥数语,已将关中的山川、富饶和隘塞述说的淋漓尽致了。
雄踞于古代陕西的东函谷关、南武关、西散关和北萧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扼居要道。这些历史名关连通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又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号称关中最早的东大门。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潼关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汉、隋、唐等王朝在关中建都时期,潼关是京都长安的东大门。它因其北带渭、洛水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南依秦岭,有潼关十二连城禁固而诸谷之险;东、南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险扼峻极。设置潼关后,潼关道是横穿古代中国腹地连接长安——洛阳的轴心大通道,交通地位居诸驿路之冠。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唐代,其交通地位仅次于潼关道,唐以后武关道失去国道地位。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这座雄关一经设立,关塞内外就风烟弥漫,战火不断。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不时南犯,迫使秦国为保障关中地区安全,在此屯兵把守。
唐武则天称帝后,派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以防备突厥进犯。唐至德(公元756年)年后,被吐蕃吞没,关中再一次受到威胁。大中年间(公元859年),唐又收复了萧关县。明代为防御鞑靼进犯,大大强化了萧关道的防守。
千百年来,潼关、武关、散关、萧关道上不仅弥漫着滚滚硝烟,也曾布满了商贾、行旅和文人墨客的步履。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其北路就有一条由中渭桥渡渭水,沿泾河西北行,经今礼泉、淳化、彬县、长武等地后,过萧关,再进入河西走廊。这条畅达的“丝路”,是南接渭水北岸、东通三晋和西通河西走廊的大道。
历史上一些入行秦地四大关隘的文人墨客,也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潼关吏》一诗中以“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战戟,万古用一夫”描述潼关峻险和雄奇。唐代诗人李涉一首《再宿武关》“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关门不锁塞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道出了武关的险峻和无奈。南宋诗人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抒发了诗人对西北前线边关将士抗击金兵,赢得胜利的欢欣之情。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代诗人王维逢使出塞宣慰,在萧关道途中作了《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的千古绝句。明人李汶《甲申防秋有感》“萧关倚剑又年华,鹿鹿川原走传车”。从诗中可知,明代的驿路已改在萧关道上。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被史家称为“四塞之国”。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也正是由于这些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多种的因素,岁月悠悠,潜移默化,古风古韵古都的烙印,深深地影响和形成了古朴、奇特的关中民风民俗民情以及关中人“不叫不到,不给不要,不争不闹”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和习性。“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怒吼秦腔,一碗黏(读ran)面喜气洋洋,没有辣椒嘟嘟囔囔。”似乎就是这种写照?
也许,关中历史太久远,文化太厚重,关中那历史的天空总是那么凝重、神奇,人们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历史,随出就能感觉文化,随地就能寻觅文物。关中既有沉淀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传承的文明,又有历史的拖累、传统的负担、安逸的满足,使现代的关中,步履蹒跚,翅膀沉重,曾一度起飞艰难。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一大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高质量发展,为关中增添了活力,使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019年5月28日
经典回顾:
丁晨/大槐树下能祭祖?
丁晨/千年沧桑三秦路
丁晨/夏日乘凉
丁晨/那个任性的固川二娃
丁晨|秋意温馨
丁晨/我在城墙上卖大碗茶
丁晨/在没有暖气的日子里
丁晨/小巷里的年味
丁晨/小巷鼓乐传千年
丁晨/小院婚礼
丁晨/北行散记
作者简介:
丁晨,笔名奕言,生于1947年,河北省任县人。“老三届”知青、高级编辑、大学文化程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陕西交通报》副总编辑、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公路》杂志终身记者、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2年开始在《工人文艺》发表短篇小说《梨》至今,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史话、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上百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秋叶》《迟到的欣慰》《幽敻含光门》《寻找》4部,主编和参与编著的文学作品集、好新闻作品集锦和交通史志等30余部已出版发行。
散文《永远的铺路石》获2001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三等奖;散文《乍见周庄》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全国散文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并编入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散文《迟到的欣慰》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中国当代散文奖”并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报告文学《梦圆中国第一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纪实》,获2011年省作协主办的陕西首届”报告文学征文大赛最佳文学作品奖。长期坚持散文写作,笔耕不辍,其散文创作个人成就词条,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