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亮:血战牡丹江——日本军国主义的“滑铁卢” | 宁古塔作家网

血战牡丹江
——日本军国主义的“滑铁卢”
作者 / 苏亮(牡丹江市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管理处)

摘要:1945年8月,苏联红军遵照《雅尔塔协定》,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以150余万兵力分兵三路出击中国东北,发起远东战役,给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打击,其中尤以牡丹江战役最为激烈残酷,日、苏双方动用兵力超过50万人,苏军在牡丹江战役的胜利,有力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14年的血腥统治彻底崩溃,直接促成了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牡丹江地区也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苏军为夺取这一战役的胜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不下万人左右,东北抗联随苏联红军反攻,先期在牡丹江地区建立政权,为日后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奠定基础。本文试图重新回顾这一战役的全过程,研究交战双方的战役企图及战术特点,突出牡丹江地区作为二战终结地的重要意义,以此作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的纪念,挖掘其对后世的借鉴意义,引起后人深思。关键词:苏联红军 牡丹江 远东战役 终结地
一、日苏双方的战略企图
1945年8月8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正式约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宣布从即日起对日宣战,次日凌晨,苏联驻远东部队百万大军在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跨过边境线,向中国东北挺进,对盘踞于此14年的日本关东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其中麦列茨科夫元帅指挥的远东第1方面军担负进攻牡丹江、绥芬河一线的作战任务。牡丹江战役也成为苏军发动的此次远东对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14年的血腥统治彻底崩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接促成了日本天皇裕仁下达《终战诏书》,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全人类的灾难。牡丹江地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地,具有重要地位。当时,日本关东军喜多诚一大将指挥的第1方面军10个师团约24万人,主要担负中国东北东部方向防御,抗击苏军进攻,司令部设在牡丹江。日军判断,苏军未来的主要进攻方向,可能由苏联远东滨海地区向中国东北实施。据此判断,日军确定关东军防御重点在中国东北东部地区。关东军的防御计划要求,以三分之一左右兵力配置在边境主要防御地段上,依托筑垒工事和有利地形,抗击苏军进攻,掩护主力机动。以三分之二兵力作为战役机动部队,配置在纵深,随时准备前出到受威胁方向,以反突击制止苏军突破并阻止其进攻。日军总的兵力部署可以概括为:“东强西弱,内紧外松”,企图确保中国东北,甚至侵占苏联远东部分领土。[①]苏军意图是,使用3个方面军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向中国东北纵深实施向心突击,夺取沈阳、长春、哈尔滨、吉林,切断关东军与关内日军及在朝鲜日军联系,全歼关东军主力,占领中国东北。其中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麦列茨科夫)辖4个合成集团军,共32个师,14个旅,约58万人。方面军集中主要兵力于兴凯湖东南地区,向绥芬河、牡丹江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尔后向吉林、哈尔滨推进。[②]
二、牡丹江战役经过
牡丹江市位于牡丹江中游,拥有遮天蔽日的大片原始森林和丰饶的原煤、黄金等大量战略资源,属于日伪“东满省”的核心地区,是日军从东面掩护哈尔滨方向的重要防御枢纽,同时也是铁路和公路枢纽。这一地区还是日军预备队集结地。是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腹地的“第一关”。绥芬河、穆棱、磨刀石、掖河(今铁岭河)、东宁等地成为日军防御重点。8月10日傍晚,苏军侦察机报告:敌军用列车到达牡丹江车站,并卸下了炮兵和坦克部队,敌方的人员和器材都很集中。空军第9集团军司令即令第34独立轰炸师轰炸了牡丹江车站。到16日,日军已在牡丹江集结了大量的步兵和坦克。为阻止苏军进攻和实行“焦土抗战”,日军炸毁了2座铁路桥和1座从爱河火车站到牡丹江市的公路混凝土桥,沿江左岸构筑了3道堑壕,由敢死队员固守。苏空军第252强击机师出动主力,向日军的炮兵、坦克和步兵发起了不间断的梯次攻击。飞行人员在复杂条件下表现了勇敢精神。佩-2轰炸机编队在飞向牡丹江市内和车站的日军目标时,在航线上遇到了复杂的气象条件,云底高不到100米。编队长机决定从云层的北面绕过,飞行高度降到50米。编队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飞行了100公里,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任务。在苏联学习的抗联三军四师二十四团团长李明顺等人在牡丹江、海林附近空降,先期发动并武装群众,夺取日军武器,接应苏军大部队的进攻,有力地推动了战局的进展。绥芬河战斗:1945年8月9日上午,苏军远东第1方面军第5集团军,越过国境向绥芬河进攻,揭开了牡丹江战役的序幕。苏军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挡在第5集团军进攻道路前面的是日军庞大的绥芬河筑垒。各式地堡座座相连。下面是许多枪眼和炮口。在筑垒的前面是反坦克壕沟,沟的上面是一排排的水泥石礅,长方形的和三角形的比比皆是,最前面则是几道铁丝网,这是用来阻挡步兵的。筑垒正面大约有40公里,纵深35公里,大约有400个火力点。日军配置火炮口径都在240毫米以上,最大的420毫米,这样的炮阵地有50多个。苏军远东第1方面军准备了8000门火炮,进攻绥芬河筑垒的第5集团军得到了其中的3500门,全部是75毫米以上的,还有400门喀秋莎火箭炮,每公里正面不少于200门,最多的250门。苏军针对日军筑垒坚固的特点,决定作好4个小时的炮火准备。苏军和日军首先开始了一场激烈的炮战,随后苏军出动强击机群掩护1600多架次轰炸机,对日军筑垒进行了4轮毁灭性的轰炸。日军绥芬河筑垒在几个小时内被苏军的炮弹削去了大约10几米厚的土层,近3米厚的钢筋水泥地堡的四壁也被炸开了。此时,苏军的坦克和步兵协同发起冲锋。但也就在这时,日军骤然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原来日军的表面阵地和炮阵地虽然被苏军强大的火力摧毁,但是步兵全部集中在地下永备工事。这些永备工事的顶层全是清一色的钢帽盖,即用钢铁铸成的顶盖,炮弹落到上面只能炸出一个小坑,下面仍是完好无损,只能从底部将其炸塌。守卫筑垒的日军官兵深受仇苏教育,异常顽固。还玩弄假投降的伎俩,待苏军受降时突然开火,给苏军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苏军在日军钢帽地堡的地道口上,安放了成吨的炸药,直至炸到最后一层,地堡中的日军也无一人出来投降。日军的绥芬河筑垒被苏军全部摧毁了。苏军第5集团军与红旗第1集团军开始协同向牡丹江和哈尔滨挺进。桦林车站战斗:针对苏军在绥芬河筑垒地区受到日军激烈抗击的情况,苏军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部被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授命变更作战部署,决定全力加强第25集团军。从第5集团军抽调第17步兵军、第72坦克旅和第219军属炮兵旅,另外从方面军预备队抽调第88步兵军、第10机械化军和第209坦克旅。加强到第25集团军进攻的方向上去。因为此时苏军第25集团军已突击到牡丹江南面,所以该集团军已经成为苏军进攻的主力。另外,空军第9集团军奉命加强红旗第1集团军进攻方向的支援,并敦促红旗第1集团军加速向牡丹江方向的进攻。远东第1方面军在各个方向上的战斗,从第1天起就相当激烈。当风雨止住后的第2天,别洛鲍罗多夫上将指挥的红旗第1集团军就已经推进到了距牡丹江只有20公里的穆棱附近。为了彻底摧毁关东军在这一地区的坚固筑垒,航空兵轰炸机群和该集团军的自行火炮部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原因是,日军的火炮口径远远不如苏军,仅有的高射炮阵地也事先被苏军摧毁。这样,苏军轰炸机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前进的巨型T-34型坦克群更是填补了所有的轰炸空白。守敌1个师团又2个旅团,只有不足千人逃窜出去,其余的大部分成了筑垒废墟的一部分,余者俱皆被俘。这时,日军第1方面军司令官下令方面军司令部撤至敦化,该地距原驻地牡丹江距离多达170多公里。同时,第5军司令官清水规矩中将也把第126师团由八面通后撤70余公里至掖河(今铁岭河),第135师团由七星后撤约40公里至同一地域,此地距牡丹江市只有5公里,显然日军是要以这2个师团来阻止苏军对牡丹江市的进击。8月11日,苏军红旗第1集团军在炮火和航空兵掩护下,首先向穆棱西方的敌124师团阵地发起了猛攻。经过两日的激战,敌军阵地被苏军占领。苏军远东第1方面军第26步兵军,在军长斯克沃尔佐夫的指挥下,从三面一举攻入日军重兵把守的穆棱镇。[③]此时日军从密山和绥芬河筑垒撤出了大量的军队,124、125、126、135、111师团以及满洲第1步兵师正在向牡丹江集中。苏军红旗第1集团军司令员别洛鲍罗多夫上将命令第26步兵军马上攻下并坚决守住日军撤向牡丹江的必经之路桦林车站。此时第26步兵军能机动的部队只有第257坦克旅的几个营,要挡住敌人几个后退的师团,兵力过于单薄,但为了夺取牡丹江战役的全胜,便决定毅然执行上级命令。8月12日清晨,257坦克旅向桦林车站开进。日军在苏军必经山口设下包围圈,企图先把苏军坦克引进来,而后用各种火力将其消灭。日军先用炮击,但很快其架在山上的10余门山炮便被苏军摧毁。日军特攻队从藏身洞中冲出来,向苏军坦克扑来。经过日军的冲击,苏军只剩下19辆坦克了。苏军第257坦克旅旅长阿尼希克中校下令突围,他本人驾车向前冲去。日军在树林中点起大火,苏军坦克冒火突围。坦克穿过沼泽,冲上公路,只见前面有1座日军兵营。苏军坦克推倒围墙,院里几名日军士兵胡乱放了几枪就各自逃命去了。这是1座日军大型仓库,约有40多座库房,其中还有油库。坦克加满油料,加速向桦林车站驶去。此时1列日军列车疾驶而来,车头上架着机枪和小炮。苏军坦克抓住战机,袭击日军列车,活捉1名日军士兵,通过审讯得知,这是日军125师团从林口调往牡丹江的1个步兵营,阿尼希克决定趁日军尚未弄清苏军情况,快速地向桦林车站进攻。次日早上,苏军坦克在排除沼泽地干扰后才开上公路。此时阿尼希克发现日军的车队沿公路开来,苏军坦克利用日军车队毫无作战准备,对其进行了猛烈炮火袭击,日军车上运的全是弹药,引发了巨大爆炸,随后便燃起大火。苏军坦克在一片爆炸声中,冲进桦林车站。车站里已空无一人。阿尼希克中校决定继续向牡丹江进攻,因为这里离牡丹江大约只有10公里。苏军坦克驶过桦林镇,在镇口两座小桥上遭遇日军步兵顽强狙击,损失惨重。战至当晚,257坦克旅只剩8辆坦克。阿尼希克决定退出战斗,撤到桦林车站。8辆坦克隐蔽在铁路两侧。等待战机。大约1个小时之后,1列日军列车从牡丹江方向开了过来,苏军坦克一排炮弹击中了日军列车,车站顿时成为一片火海。20分钟之后,日军又有1列火车开了过来,由于望见大火,远远将车刹住。苏军坦克兵连续开炮,由于离得较远,只炸毁几节车厢。车上大批日军士兵向坦克包围过来,他们还从车厢里推出几门反坦克炮,向苏军坦克射击,又有2辆坦克中弹起火。阿尼希克中校此时果断下令突围。苏军坦克冲出敌阵,开往离车站2公里远的一个小山包。坦克开到山上,一字排开。日军连续攻了几次,都因为地形不利,没有攻上来。这样,苏军坦克兵们坚持到了14日晨,有力地牵制住了日军。天色刚刚发白,日军又从铁路上开来了1列军车,这是日军调来的1个重炮联队,有24门重炮和大量弹药,企图将苏军坦克一举摧毁。苏军坦克不等火车停住,便瞄准车头开炮,正好击中机车锅炉。车头和车厢全部出轨倾覆。日军恼羞成怒,决心一定要消灭苏军坦克。于是,日军又再次发起进攻,虽然伤亡惨重,但仍不肯罢休,企图歼灭苏军部队。苏军援兵终于赶到。第22步兵师和第300步兵师从公路上冲过来,冲在前面的20余辆苏军坦克枪炮齐鸣,日军士兵成群倒下,余者溃逃。257坦克旅只用1个营兵力,歼灭和打垮日军125师团2个步兵大队,1个重炮联队,1个后勤运输队,缴获1个军用仓库,取得惊人战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占领桦林车站,为主力部队打通进攻牡丹江的通道。[④]挺进市区:日军在苏军前一阶段的猛烈打击下,损兵失地。收缩兵力、待机反扑和抽调华北日军驰援满洲的战略企图都未能实现。为了调整核心防御的态势,迟滞苏军红旗第1集团军的快速突破,在穆棱河至牡丹江一线,聚集了4个全员师、7个军的直属部队,计有15万人的重兵集团,妄图固守牡丹江市,阻挡苏军的前进,并对苏军的进攻部队造成了重创。日军凭借着牡丹江这条天然大河组织了强固的工事,所有的接近地上,都构筑了钢筋混凝土永备火力点,并环绕城市建立了两道防线。每个阵地前沿有宽约3米、深约5米的反坦克壕,在壕沟前还设置了地雷场和5列桩铁丝网。[⑤]苏联红军攻克了密山、绥芬河等地后,于8月13日向牡丹江挺进,东线苏军257坦克旅在农民刘玉坤的引导下,全歼四道岭子日军,在爱河车站遭日军顽强阻击。14日,经过一番艰苦的激战后,苏军进抵掖河(今铁岭河)。随后,自15日晨,攻打掖河的战斗拉开战幕,克雷洛夫指挥的第5集团军也以3个师的部队加入了友军的这场对敌厮杀。到当天日终,掖河被苏军攻克,丢盔弃甲的日军只好收拾残部再退50公里,直至牡丹江以西的横道河子才站稳脚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众多苏军战士。3名苏军女战士驾驶坦克在掖河大桥上撞毁1辆日本军车,与日本侵略军同归于尽。8月15日晨4时许,步兵第26军首先向牡丹江以西、桦林车站以北敌人发起攻击。步兵59军沿林口至牡丹江边的通道,从北面向牡丹江进攻。步兵师乘坐汽艇、橡皮船以及临时搭建的简便渡桥,在牡丹江以北7公里处的桦树林子实施抢渡。是役,苏军动用了35万部队,1200辆汽车,830架飞机,近1万门火炮。牡丹江是通向关东军总部所在地长春的门户,亦是日军核心防御的重要枢纽,为此,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将此役视为决定成败关键。在不到100公里的正面上,双方作战部队达到50万,这在二战以前的战争中极为罕见。苏军300师主力从东线进攻牡丹江。16日凌晨东南线苏军65步兵师在第257和77坦克旅配合下,成功突破日军防线,沿乜河挺进牡丹江市区。东北线苏军22师从桦林强渡牡丹江,挺进市区。即将对牡丹江形成三面合围。日军4个师团、7个直属团的编制已经被打散,无法实施有效的指挥。负责防守牡丹江的日军第5军司令官清水规矩中将命令守备部队战到最后一兵一卒。军司令部撤至横道河子,整顿部队,再行反击。在撤退前就地销毁所有文件、电报、密码。将随军家眷全部屠杀,再一次暴露了日本法西斯的凶残本质。说明日本法西斯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日本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战役的收尾阶段临近了,关东军的敢死队出动了。他们是陆地上的“神风特攻队”,每个人身上系满炸药和手榴弹,扑入苏军的进攻队伍中,但求同归于尽。也有的敢死队员结帮结队,在苏军坦克的必经之途上组成活的、游动的反坦克雷场,日军在牡丹江地区磨刀石车站的反冲击中,200名系满地雷的敢死队员一齐扑向迎面而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方阵,炸毁苏军坦克数十辆。但这也挽救不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垂死的命运。牡丹江战役以苏军全胜告终。该役苏军解放了牡丹江市及周边广大地区,击毙日本关东军4万余人,全歼精锐的日军122、135、126师团,但自身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达万人之多,占整个远东战役中苏军伤亡总数三分之一(苏军在远东战役中伤亡3.2万人)。牡丹江地区自1932年5月7日被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至此除东宁要塞少数据点仍为日寇小股残余盘踞外均宣告光复,牡丹江人民挣脱了长期以来的殖民枷锁,获得新生。牡丹江战役给予日本关东军以最后的致命一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宣告结束。也宣告二战结束,同时为中国共产党在牡丹江建军建政拉开序幕。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牡丹江解放后,抗联干部金光侠、陶雨峰、乔树贵等率领抗联小分队随苏联红军进入牡丹江市,建立了牡丹江卫戌司令部。17日,宁安、海林县解放。8月25日,根据东北党委会的指示,建立了中共牡丹江地区工作委员会(兼做市委工作),书记金光侠,委员陶雨峰、乔树贵。同时建立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地区司令部,金光侠兼政委,陶雨峰任司令员。1945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东北局派李荆璞、谭文邦、张静之等到牡丹江工作。建立牡丹江军区司令部,李荆璞任司令员,金光侠任政委,辖第14、15团。同时,建立牡丹江市政府,李荆璞兼市长。至此,我党在牡丹江地区逐步建立各级政权,为后来在北满建立巩固根据地,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血战东宁:1933年1月10日,日军关东军侵入仅有3.5万人的东宁县城后,在这里驻扎了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坦克兵、工程兵等各种兵种数目达10万之众,他们还修筑了密集的军事工事。在东宁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共发现6个地下要塞。东宁要塞是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北起绥阳镇北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10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有飞机场11个,永久性工事400多处,野战炮阵地45处。每个要塞都配备了大口径的火炮,并且要塞都是依着面向苏联的山坡修筑的。其中勋山地下军事要塞,占地5万公顷,与苏联仅一河之隔,山势险峻,地势开阔,隐蔽性强,是兵家必争之地。日伪时期,东宁曾屯驻日本关东军3个师团,计13万多人,对苏联虎视眈眈,伺机发动战争。8月9日零时,苏联红军在大炮、坦克、飞机的支援下分3路对东宁要塞进攻,日军以弱对强,战斗持续了7天之久。苏军以空军、坦克、步兵联合攻击,强行攻破日军多年苦心经营的东宁要塞,没有援军的日军不得不向吉林方向溃退,一小部分日军则留在要塞中,企图垂死反抗,迟滞苏军进攻。8月15日,日本天皇下诏书宣布投降后,由于苏军的猛烈轰炸和日军的仓惶逃窜,日军的通讯全部中断,据守在东宁要塞中的日军不知道天皇已经投降。苏军的轰炸是相当猛烈的,东宁满山都是1米见方的水泥块,许多隧道被炸塌了,但仍是无法取得完全胜利。后来苏军用飞机将日军第3军后勤参谋河野贞夫中佐从牡丹江运来,打着白旗进入东宁要塞,向日军传达了天皇的投降诏书,日军才打消幻想,完全放弃抵抗,向苏军投降。901名日军于8月26日下午由大队长斋藤俊治率领打着白旗走出要塞。但是,胜哄山要塞日本守军因暗堡没被发现,没有投入战斗,所以没有被苏军发现。是当地百姓上山时发现日军,立即报告了苏军,苏军立即调集飞机、大炮,炮击轰炸,到8月30日战斗结束。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在东宁要塞宣告结束。
三、牡丹江战役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在牡丹江战役中,苏军充分发挥了多兵种部队火力协同的强大威力,其重兵集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日军实施有效打击,而日军则困兽犹斗,以图确保牡丹江这一战略要地,延缓其彻底崩溃。上述的两种合力造成了双方以重兵血战于牡丹江地区的局面。苏军在牡丹江战役中的胜利,是其在远东战役中的决定性胜利,是对日本关东军的致命一击,直接加速了其彻底崩溃,大大地缩短了二战的进程。东北抗联随苏联红军反攻,先期在牡丹江地区建立政权,并与出关的八路军部队汇流,通过土改、剿匪逐步发展为巩固的根据地,为日后解放全东北创造良好契机。苏联红军在这一战役中及其辉煌的英雄业绩将永载于史册。
参考文献:(1)孙晓、陈志斌著《东方的落日——苏联紧急出兵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2)孟宪章、杨玉林、张宗海主编《苏联出兵东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6月版。
(3)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伪满覆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4)梅列茨科夫著 王树森译《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3月版。
(5)陈秀伶著《智勇双全的“二战”著名将帅华西列夫斯基》,蓝天出版社2011年3月版。
(6)李玉刚编著《智勇双全:华西列夫斯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月版。
(7)徐焰著《苏联出兵东北》,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8月版。
(8)赵勃著 《地狱绝杀: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现代出版社2013年6月版。
[①]孟宪章、杨玉林、张宗海主编《苏联出兵东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58页。
[③]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伪满覆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93页。
[④]孙晓、陈志斌著《东方的落日——苏联紧急出兵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00页。
[⑤]徐焰著《苏联出兵东北》,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8月版,第265页。

作者简介:
苏亮,1999.9-2003.7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法系历史专业学习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3.9-2006.6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专门史专业学习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9-2012.7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学习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浅析清初多尔衮铲除豪格集团的斗争》,《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1期。《阿敏、莽古尔泰事件与皇太极改造八旗》,《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血战牡丹江——日本军国主义的“滑铁卢》,《安徽文学》,2008年9月下半月版。《杨松纪念馆布展方案浅议》,《经营管理者》,2008年9月版。《清代马政述略》,《安徽文学》,2010年3月下半月版。《清(后金)政权关外统治时期军制述略》,《安徽文学》,2010年6月下半月版。《康熙帝御门听政简论》,《安徽文学》,2011年5月下半月版。《清代太仆寺述略》,《文学界》,2011年第11期。《牡丹江地区古代遗迹述略》,《文学界》,2011年第12期。《东夏国——金代女真的最后一抹余晖》,《文学界》,2012年第2期。《牡丹江的革命骄子——记富振声同志》,《世纪桥》,2012年9月下半月刊。参与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课题,撰有《渤海国与日本交往浅析》,发表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革命烈士黄玉清夫妇》一文收入牡丹江市党史办主编《牡丹江党史人物传》一书。《渤海国畜牧业浅议》,《黑龙江史志》2015年4月下半月刊。《陈翰章与东北抗联精神》一文获牡丹江市委宣传部、牡丹江市委党史办、牡丹江市文联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比赛”三等奖,并作为黑龙江省党史办主办的“深化东北抗联历史文化研究,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学术研讨会参会文章,会后收入相关文集。

欢迎关注《宁古塔作家网》
顾 问:田永元耕 夫 高万红
主编团队成员 :朱文光于百成李延民高万红 金美丽 金波总编 :金 波
摄影师 :金美丽
《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是国内线上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平台,长期征稿,推荐优秀作家、诗人!是文联和作家协会的重要网络平台。
1、投稿信箱Jinbo1974@163.com(金波总编)或发在金波的微信里。
总编金波微信号:b13945316144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或文稿主题处注明“独家授权宁古塔作家网开通原创”(不同意者,请勿投稿)。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2、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以上文字为本文作者原创授权刊发。插图来自网络,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稿费打赏20元以上,(不包括20元)开始给作者发放稿费.赞赏费用的百分之四十作为作者稿费。百分之六十作为平台营。
主编金波在这里期待您的佳作!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